高血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血压高于正常范围,并且是一段时间内难以降至正常水平。
不过,高血压也不是说体检时测了一次,血压偏高,就一定是高血压了。事实上,血压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测量血压的姿势、袖带的合适程度、测量时段、测量血压的环境等等,当然,运动过后或者情绪激动时测得的血压也是不能反映血压真实水平。
一般诊断医院测量的血压值条件是在安静、休息、坐位时测量上臂肘窝部位血压,测量前30分钟内不喝咖啡、茶水等,禁止吸烟,排空膀胱,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后测量。
如果在没有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不同天数3次测量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以往,高血压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剧增,血压也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年轻化。根据~年全国大调查,18~24岁、25~34岁、35~44岁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6.1%、15.0%,加一起就可以这么理解,每4个高血压病人中,就有一个是青年人。
如果发现了高血压,该怎么办?
年轻人和老年人高血压各有特点,中老年人常常合并多种疾病,高血压引发的并发症会比较多,血压特点是高压高、低压低,两个血压之间的差值增大,血压容易波动,容易在姿势改变后出现低血压以及餐后低血压。
而青年人的高血压大多数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即使发病也不易发现,容易发生漏诊而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一旦确诊高血压,需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
1.查原因,是原发还是继发?
高血压可分为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引起血压升高的病因,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而原发性高血压往往是多种因素导致,具体病因临床上不易诊断。
青年原发性高血压往往和遗传因素关系密切,除了基因遗传,还和饮食结构混乱、肥胖、精神因素、饮酒吸烟、糖尿病以及缺乏运动锻炼等有关系。
继发性高血压在查明病因后(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素分泌瘤等)可通过手术得到根治或明显改善,因此及早明确诊断能提高治愈率,阻止病情发展。
2.长期高血压会怎么样?
长期血压升高,可对身体多种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如心、脑、肾、视网膜等。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心力衰竭和脑卒中是与血压水平关联最密切的两种并发症。
3.高血压患者应该注意什么?
在生活中要注意减少钠盐的摄入,增加钾的摄入。平常要注意减少烹调用盐,以及含钠高的调味品,像味精、酱油,需要限量或者少量的食用,避免或者减少含钠量较高的加工食品,像火腿、各种腌制品、咸菜。增加钾的摄入量,还可以降低血压。富含钾的食物,有豆类、水果、新鲜蔬菜。如果肾功能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低钠富钾替代盐。多进食低脂的乳制品、禽肉、鱼、大豆、坚果。避免含糖饮料和红肉,选择一些钾、镁、钙等微量元素多,而脂肪和胆固醇水平低的食物,将有助益降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