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是一种选择性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通过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结合,阻断其与纤维蛋白原配体特异性结合,从而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防止血栓形成。
一、药理机制
血小板糖蛋白Ⅱb/11a受体拮抗剂分为抗体类(代表药物为阿昔单抗)、肽类(代表药物为埃替巴肽)和非肽类(代表药物为替罗非班)三类。与抗体类相比,肽类和非肽类拮抗剂可反复使用而不易发生免疫反应;与抗体类和肽类相比,非肽类不具有免疫原性,不激活补体损伤血小板,是一种可逆性高选择性Ⅱb/11a受体拮抗剂,分子量更小,半衰期更短(1.4~1.8h),在停止注射替罗非班4h后,它对出血时间延长的作用能够被完全纠正,这可能是替罗非班在治疗中较其他血小板拮抗剂出血并发症更少的原因。
二、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作用
1、替罗非班单独治疗:替罗非班单独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在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方面较安慰剂和阿司匹林无明显升高,在改善神经功能上并不优于安慰剂和阿司匹林。
2、替罗非班联合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静脉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并未增加症状性出血发生率以及病死率,进一步验证了替罗非班的安全性,但是否能改善神经功能尚不明确。
3、替罗非班联合血管内治疗:有研究显示替罗非班联合血管内治疗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但亦有研究显示,替罗非班联合血管内治疗未能提高血管再通率,而且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在安全性方面,动脉内局部使用替罗非班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而静脉内长时联合治疗则会显著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因此,尚需要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替罗非班在血管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